我国多动症患儿就诊不足一成儿 医生将进校园为教师家长做科普

本文转自:北青网
我国多动症患儿就诊不足一成儿 医生将进校园为教师家长做科普
作为儿童期的一种常见、易发疾病,多动症儿童往往由于家长的认识不足而被忽略,延误了孩子的诊断和规范治疗 。 有数据显示,中国多动症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 。 为此我国将推行“医教融合”创新模式,鼓励相关领域医生走进校园做科普,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疾病,在工作生活中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 。
5月14日,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等多方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关爱周暨青少年心理健康菱动计划”项目正式启动 。 以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疾病认知水平,推进医教深融合,促进ADHD儿童的便携诊疗 。
据了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俗称多动症 。 这是一种易发于儿童时期的神经发育障碍 。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和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
目前中国约有2300万儿童青少年正在遭受ADHD的困扰 ,但由于疾病认知的不足,中国ADHD患儿的就诊率不足10%,确诊的患者中也仅有不足三分之一的患儿接受了规范治疗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病房主任曹庆久教授认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作为我国儿童群体中最常见的神经发育性障碍之一,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自尊自信和人际交往都产生负面影响 。 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接受专业治疗,ADHD是可以被治疗的 。
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较多,有机会第一时间发现孩子心理或行为异常,是儿童健康的关键守护者 。 因此,增强学校教师及家长对ADHD的认知对提升患儿的科学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
据介绍,第四届ADHD关爱周将在过往三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通过联动北京、南京、杭州、温州等地方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青少年宫等社会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的环境与网络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的系列科普活动打通一站式触达绿色通道,加强公众疾病认识和科学规范化诊疗意识,为ADHD儿童带来多渠道的疾病咨询和便携诊疗服务 。
除此之外,此次ADHD关爱周将继续以“学校”为中心,配合春、秋两季开学季,深化开展“医教融合”创新模式 。 在鼓励ADHD领域医生走进校园开展专题科普讲座,帮助教师及家长了解ADHD疾病的同时,还将邀请ADHD领域专家及各校教师共同参观心理健康示范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会,深入探讨如何推进医教融合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和落地 。
【我国多动症患儿就诊不足一成儿 医生将进校园为教师家长做科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党委书记、理事长郭美荐介绍道,近几年来,全国已有超30座城市开展了近500场校园公益活动,超过3000名老师直接参与,覆盖10万余名家长,为受到多动症困扰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了帮助 。

    推荐阅读